贫困生就业:坦然面对 务实进取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8-12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■中国政法大学 孟广慧

  就业对很多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难题,恰逢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,就业更是难上加难。然而,有这样一个群体,他们家境贫寒,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,没有可依靠的人际关系,没有广泛的社会资源,却凭着坚韧与毅力、自信与乐观攻克就业难题。

  中国政法大学的几位贫困生就通过自身努力赢得了宝贵的就业机会。

  就业选择更加务实

  据统计,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学生总数高达400多万人,占在校生总数的20%至25%,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%至10%。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,贫困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,只能靠自身奋斗。他们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,背负着个人的夙愿、家庭的寄托,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。因此,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取向显示出更为务实的特点。

  小黄,法学类应届女硕士,来自福建山区。因为家境贫寒,刚进入研三就早早行动,将就业目标确定在福建省委组织部选调项目上。

  “法学类成为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,我又是外地女生,在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找工作风险太大,虽然我很喜欢挑战,但是必须先选择稳定。”

  小黄几乎没有考虑其他的就业机会,就直接进入福建省委组织部选调的面试和政审程序,并最终去了福建某山区的基层法院。

  像小黄这样,考虑到家庭因素选择到地方工作的贫困生不在少数,他们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和非贫困生一样,也把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大城市作为首选地,把拥有较高收入的外资企业和能提供稳定福利的政府公务员列为“好工作”。但是,与非贫困毕业生不同,贫困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,而是整个家庭在目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作出的集体决策。

  在就业地的选择上,贫困毕业生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毕业生。即使认同“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机会更多更好”的看法,但迫于生计,大多数贫困毕业生在就业地的选择上并没有过多的要求,期望较低。

  在职业选择上,贫困毕业生在职业的稳定性方面的要求较高,倾向于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。

  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

  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“老、少、边、山、穷”的农村地区,或来自城市的困难家庭,受基础教育和生活条件的限制,其外语、计算机等基础技能较差;缺乏社会交往,从而忽略如性格气质、组织协调、口才、文艺等综合素质的提升,更无从考各种各类的“证书”,容易给用人单位一种高分低能的印象。

  小隋,来自内蒙古的贫困地区兴安盟,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,他随着父母四处游荡,父母每换一个地方他就转学一次,这样经过比别人更长更艰难的学习,他终于考上了大学。因为经常转学,他学习基础不是很好,更不要提英语、计算机等技能,基本为零。

  “我就会英语考试,还是死记硬背的考试,根本不敢和别人交流;计算机,我上大学前根本没见过几次,我们那个镇子上也没几台呀。但是我知道,这些是基本的技能,如果不会,我就没有办法找到工作。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很差,虽然经常转学,可是每转一次学我就更加内向。来到北京,我知道这些弱点必须弥补。”

  “我的优点是能吃苦,利用这四年,我要弥补我的弱点。”

  于是,在校园里经常看到小隋苦读英语的身影,计算机课从不缺席,在学生组织和班级活动中,经常看到他的影子。毕业的时候,他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,并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,英语也相当流利了。这大大增加了他找工作的砝码。

  当接到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的笔试通知后,他两天两夜没有休息,复习专业知识,最终顺利通过了选拔。

  必须克服的是心理贫困

  小丁,来自湖南的孤儿,父亲去世,母亲出走,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,靠弟弟打工和奶奶做零活来维持家庭生计,在学校依靠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完成学业。

  小丁在找工作中,积极主动,任何的机会都去争取。广州核电集团来学校招聘,当他从同学处得知他没有进入面试后,立刻打车从郊区的校区到市区找到该集团负责招聘的人,问明原因并推销自己,表示希望能得到一次机会。他的行为打动了用人单位,当场就对他进行面试,而他也以出色的表现顺利入围,并最终签约。

  “充满自信,坚韧不拔是我成功的原因。”在总结中,小丁这样写道,“虽然我家境贫寒,但我从来不为我的家庭感到自卑,相反我感谢它,正因为它的贫寒才教会我什么是努力拼搏,我可以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,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韧可以得到好的结果。”

  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态,给贫困学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一是恐惧贫困,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贫困体验后,不少贫困生不愿意到基层或贫困地区工作,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;二是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“心理贫困”,因出身贫穷,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,不与他人交流,不参加集体活动,常表现出沉默、谨慎、缺乏自信,甚至得过且过,不求上进,使得许多就业机会与他们擦肩而过。贫困学生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,正视社会现实,投身社会实践,敢于竞争。